热门推荐
立即入驻

外交学院

5个月前发布 75 0 0

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

收录时间:
2024-08-23
外交学院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我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以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在学院建院四十、五十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学院题词、发贺信,对学院寄予殷切期望。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学院亲笔题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以江泽民同志为我院所作“立足祖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育英才”的题词精神和钱其琛同志对我院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为办学方针,把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拓宽专业方向,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我院秉承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学院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刻苦严谨的学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重视修养教育,尤其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意识、组织纪律性教育。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政治与业务、汉语与外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外交外事及涉外工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我院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 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我院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还有亚洲研究所、周恩来外交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所等30余个研究中心。我院是全国首先设立外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国家首批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专业硕士和博士授予单位。现拥有国际关系、外交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政治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及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11个本科专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中国国际法学会以及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设在我院。我院与国(境)外76个国家(地区)的152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其中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院校84所。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2013年1月,我院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建校60多年来,外交学院本着服务中国外交大局和外交一线的方针,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500多人担任驻外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我院的毕业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优秀外交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的校园规模和教学条件,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外交部党委的关怀下,2012年9月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园教室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现代、校园环境赏心悦目,体现了外交学院开放、包容、理性、充满人文关爱的特色办学理念。2012年9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新校园,出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铜像揭幕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对学院提出期望:“外交学院一定要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理念,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根据《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协议》,两部建立协调机制,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外交学院成功跻身首批全国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外交学院的光荣使命,外交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院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努力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人才队伍的孵化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排头兵和新时期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外交学院浏览人数已经达到75,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权重信息,可以点击"5118数据""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外交学院的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外交学院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站的IP、PV、跳出率等!

关于外交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嘛哩嘛哩(m站)提供的外交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嘛哩嘛哩(m站)实际控制,在2024年8月23日 03:18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嘛哩嘛哩(m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i集大门户

i集大门户

“i集大”是我校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集成了OA、一表通、一卡通、教务、科研、学工等业务系统,以及200多项网上办事服务,实现了各项办事服务的统一办理入口、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消息提醒。“i集大”门户支持电脑、手机APP和微信等多种终端,方便师生用户随时随地查看通知、办理事务。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9月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为安徽省唯一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52003.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1.78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会计学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33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768人。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学院,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成了“沈浩之家”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和“沈浩精神传承网”,进一步夯实沈浩精神传承基地建设。2021年,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21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控线32分、52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仅在2021年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4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5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1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统筹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紧扣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发展新经管、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继续巩固和彰显财经教育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江西干部网络学院

江西干部网络学院

江西干部网络学院是全省干部网络教育培训的主要职能部门,由省委组织部主办、省委党校承办,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全省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和日常管理。 嘛哩嘛哩小编在浏览该网站时,页面整洁美观,感兴趣的用户,欢迎访问,实际体验! 其主要职责是:全省干部网络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全省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网络培训平台的运营维护和安全保障;全省上线学习的干部信息库建设与管理;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育培训规律的研究;全省三级管理员队伍的组织、培训、管理;有关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宣传报道、信息发布等。江西干部网络学院内设综合管理部、技术运行部、教学管理部、资源开发部。 科室职责 一、综合管理部 1.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负责财务管理工作; 3.负责资产管理工作; 4.负责综治管理工作; 5.负责工青妇管理工作; 6.协助党务管理工作; 7.负责网站动态信息管理工作; 8.负责印章的使用与管理工作;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运行部 1.负责平台日常运营维护工作; 2.负责平台硬件维护更新工作; 3.负责平台安全保障工作; 4.负责平台技术更新工作; 5.负责平台升级改造工作; 6.负责平台功能开发工作; 7.负责大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8.负责各类学习资源调试工作; 9.负责各类网络培训班建班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教学管理部 1.负责制定全省干部网络学习计划; 2.负责制定各类专题网络培训班教学计划; 3.负责学员学习需求调研工作; 4.负责学员学习督导检查工作; 5.负责学员学习情况统计工作; 6.负责学员学习信息反馈工作; 7.负责学员学习问题解答工作; 8.负责改善学员学习体验工作; 9.负责有关教师管理工作; 10.负责管理员队伍建设工作;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资源开发部 1.负责学习资源配置规划与构建工作; 2.负责学习资源采购工作; 3.负责学习资源审核把关工作; 4.负责学习资源上传更新工作; 5.负责江西本土资源建设工作; 6.负责其他优质资源建设工作; 7.负责各类资源库建设工作; 8.负责网络教育培训规律研究工作;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现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家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广东财经大学创建于1983年,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是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学校,学校建成了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 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批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是天津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建校60余载,学校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形成了“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加强与区域及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为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作贡献。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一、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曾隶属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同学科中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2006年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6个整建制学院整体迁至滨海校区。200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发展的协议》,确定科技大学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专业,整体战略东移。2013年,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进一步扩大了滨海校区的办学规模。201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20年,学校顺利完成一院一地办学布局调整和办学资源优化配置,一校两区办学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目前设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其中,滨海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双城之一的“滨城”,邻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塘沽森林公园等;河西校区位于天津城市副中心之一的海河柳林地区,邻近天津文化中心、国际设计中心、国家会展中心、滨海国际机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300亩,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图书馆馆藏图书195万余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27亿元,建有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滨海新区唯一一个甲级综合性体育馆,校园各项网络、生活设施齐备。二、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94人。现有双聘院士5名、国家特支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0余名,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等在内的省部级人才百余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含培育)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30余支。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三、学科专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现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天津市顶尖学科,工业生物技术、药食同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轻工装备制造、近海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大数据与智能汽车6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分别在全国24所和79所参评高校中位居第三和第八。学校现有专业学院14个、本科招生专业57个,其中: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业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质量与安全、翻译、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15个专业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IFT)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2022年,在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天津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位列第一,荣获中国六星级专业(6★),进入世界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行列。四、教育教学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教书育人、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出台了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一系列新举措。建立本科专业“新结构”,实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新方式”,构建学生素质“新体系”,建立了“十加一”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后备领军人才。2021年,学校依托智能科学、先进制造等相关信创产业优质资源,实施“卓越人才实验班2.0计划”,推出“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实验班”培养项目,为国家、天津市及区域发展培养创新型和跨学科卓越人才。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生在国内国际创新创业赛事中屡创佳绩。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帮助解决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短缺问题,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天津科技大学2006年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签订省校合作协议,确定设立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每年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40名学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天津市级一流课程62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项目)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4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多个国家相关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2022年录取硕士、博土研究生1937人,在校研究生总人数达5443人,累计授予博士、硕土学位人数1.5万余人。建有天津市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获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示范实践基地1个。五、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本科教学。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校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3个,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健康生物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5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6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7个, 建有天津市高校首家碳中和研究院。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励180余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9项。科研项目不断攀升,主持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屡有斩获。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2018年获批立项“天津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2020年,获批“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天津市高校首家“国字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综合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签订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百余项,千万元级别的合同5项,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获批天津市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全国各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万华化学、贵州茅台集团以及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国酒业协会合作成立中国酒业协会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持续加强推进省校科技合作,与20余个省区市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州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学校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将创新资源导入科技园,形成“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体制机制,构建大学和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园规划建设孵化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汇智园、“双创”基地和中试平台等五大功能板块。整体分三期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5030平方米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规划建设化工先进材料产业中试基地。三期规划建设国际大健康科技城。现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专业服务机构2家。依托大学科技园申请发明专利近200件。六、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培养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理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将实践育人作为学校思政工作“十加一”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批首批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与滨海新区政府积极打造定点化、常态化的校地实践服务体系,建立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相关工作经验被团中央宣传报道;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新时代·实践行”、“暑期三下乡”、“情满滨海”等品牌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75个,多次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天津市青年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等,学校四次荣获“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2022年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177支,近4000人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学校自1999年在新生中全面组织开展义务打扫公厕劳动,现已成为一项传统品牌活动,参加学生达11万余人次,累计劳动时长约52万个小时;至今累计11422余例血样载入中华骨髓库,位列天津市首位,23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累计选送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12名,五次被评为全国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学校扎实组织开展国防教育,秉持“铸军魂、塑脊梁、插翅膀”的理念出色地完成国防生培养工作,征兵工作形成了“四爱、四进、四上、四抓、六到位”的工作格局,连续受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区表彰。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凝聚创新创业团队600余个。连续两年跻身“全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百强榜单”,连续四年获评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工作案例、优秀团队和“创新赋能示范奖”。每年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60余场次,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重要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奖励163项,省部级奖励992项,居全市高校前列。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1项、铜奖8项,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专项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国第25名、天津市第2名,首次捧得全国“优胜杯”,荣升第十八届“挑战杯”联合发起高校,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专项活动、专项赛)、全国进步显著奖,实现所有集体奖项大满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每年定期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迎新晚会、专场音乐会、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建有一支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节目录制,《数媒包装艺术工作坊》、舞蹈《醉春风》、话剧《秋瑾》等学生文化艺术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中屡创佳绩。七、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目前已同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泰国、波兰、德国、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142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多所高校签订“3+1+1”、“2+2”、“1+2+1”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学生资质,先后接受了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和访问,每年长短期留学生1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蒙古国育才中文学校共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四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俄罗斯、英国、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建有多个联合研究院所,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我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正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努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